电子游戏摆脱规律攻略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电子游戏摆脱规律攻略 > 新闻动态 > 词界里程碑:没有冯延巳,就没有北宋词

词界里程碑:没有冯延巳,就没有北宋词

发布日期:2025-10-09 02:03    点击次数:77

如果你腰缠万贯、权势滔天,你觉得你还会有什么烦恼呢?

从小是官二代、富二代,又成为皇帝好基友,冯延巳又如何得到了“南唐五害”的骂名呢?

没有他,就没有北宋词,冯延巳词的贡献,真的有这么大吗?

图片

1 引子

冯延巳,字正中,出生于公元903年的富饶广陵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此时正处于唐朝灭亡后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从907年唐朝灭亡至960年北宋建立,五十多年间,先后存在过梁、唐、晋、汉、周五个定都于中原地区的王朝,史称“五代”。

中原地区之外则有“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等十个独立政权,史称“十国”。

上一篇文章的主人公韦庄就是“十国”之中前蜀的开国老臣之一,他所服务的前蜀与冯延巳所服务的南唐有两个很类似的地方:

第一就是有钱,前蜀的政治中心成都与南唐的政治中心扬州在唐朝时是全国最繁华富庶的城市,被称为“扬一益二”,就是说扬州与益州(今成都)是唐朝第一大和第二大城市。

第二就是这两个政权的君主都雅好文艺、重视人才,吸引了各国士人前来投靠,组成了两大宫廷文人团体。

因此分别孕育出了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西蜀花间词和以冯延巳、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

值得一提的是,“花间词”这个说法是来自后蜀文学家赵崇祚所编的词集《花间集》,此书是西蜀词的合集,其中所收的词家或来自蜀,或曾仕于蜀。

温庭筠本来与蜀无关,只不过赵崇祚编书选词时,认为花间派词人如韦庄、皇甫松等人继承了温庭筠的词风,因此不仅把温庭筠的词收入集中,还列在首位。

南唐词则在花间词的基础上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冯、李二人将温庭筠的浮华隐晦与韦庄的遣词直露调和了一番,将词从歌延酒席间的取乐工具变为士大夫寄托情怀、感概时事的心灵咏唱。

那么冯延巳所寄托感慨的情事,他一生的缺憾与郁结,又是什么呢?

看过我之前文章的人应该知道,温、韦二人的整个人生轨迹都比较惨,祖上很牛但家道中落。

温庭筠生活相当困窘,得靠当枪手卖文章维持生活,一生失意还声名狼藉,韦庄虽然吃穿不愁,但理想愿望一直未曾实现又经历了国家覆灭,也属于比较惨。

冯延巳跟他们一比,就可以用一生顺遂来形容了。

2 官富二代,前途无量

顺遂的一生最首要的基础是投个好胎。

冯延巳就投得很好,他爹不仅有钱,还非常争气。

当时,藩镇割据,各大地方节度使纷纷在自己的地盘称王称帝,可以说跟对一个头,后面不用愁,冯延巳的老爹就跟对了。

冯延巳出生的前一年,扬州刚刚建立了一个新政权——南吴。

等他长到15岁时,有一个叫徐知诰的人掌控了南吴政权。

冯延巳的老爹就刚好在这个人手底下打工,还担任着歙州盐铁院判官这种非常重要的官职。

有人可能就问了,歙州,什么名不见经传的城市,也重要吗?

那么我们换成它的另一个名字——徽州,是不是忽然变得重要了起来?

其次说盐铁。

古代盐铁都是牢牢掌控在统治阶层手中的,控制盐就能控制人力,控制铁就能控制兵器。

那么这个歙州盐铁院判官,就非徐知诰的心腹爱将不能担任了。

老爹身居要职,因此冯延巳身为前途无量的官二代+富二代,也非常合理地在25岁时,就被徐知诰授予了秘书郎的官职,并跟徐知诰的长子一起交游,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而这个长子就是后来的南唐中主李璟。

徐知诰在南吴招揽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人才。

有来自北方的名流如韩熙载、江文蔚、史虚白等人。

有来自南方的知名士人如宋齐丘、陈觉、冯延巳等人。

徐知诰还在控制南吴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吴国旧臣的支持,正所谓“羽翼大成,伸佐弥众”,公元937年,南吴的君主被迫禅让,徐知诰称帝,举国“上下顺从,人无异意”。

而朝中北方名流的存在却成了冯延巳痛苦的根由,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啊,两年之后,徐知诰自称李唐王室后代,恢复李姓,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封长子李璟为吴王,36岁的冯延巳就成为了吴王元帅府掌书记。

既然李昪家族认为自己是李唐王室后代,自然怀有统一天下的决心,“自以唐子孙慨然有定中原、得旧都之意”(《南唐书·魏岑传》)。

这一点南唐君臣都有共识。

但南北两派官僚却对开拓疆域的途径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抱团争宠,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党争,不仅在权力归属上明争暗斗,在扩充领土的问题上也针锋相对。

以史虚白、韩熙载为代表的北派怀着杀回老家的强烈愿望,指望君主长驱直入,北定中原。

如韩熙载就曾口出大言:“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

而以宋齐丘、冯延巳为代表的南派则认为应该先平定南方,“议广土宇,往往皆以为当自潭、越始”,先搞定旁边的湖南浙江,再伺机北伐。

据《钓矶立谈》载,在一次会议中,冯延巳越级上谏,说:“臣愚以为羽毛不备,不可以远举……陛下抚封境之内,恭己静默,所以自守者足矣。如将有所志,必从跬步始。”

现在各种战略物资并不齐备,不宜北伐,咱们守着这块地方就足够了,如果要往外扩张,还得一步一个脚印。

烈祖李昪没有采取他们任何一方的建言,不过他对冯延巳“羽毛不备,不可以远举”的说法表示认同。

他在位期间,弭兵休战,保境安民,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南唐社会经济与文化都得到很大的发展,死前还留下了休养生息的遗策。

所以北方名流常常给烈祖吹枕边风,说冯延巳的坏话,“给事中常梦锡”就“屡言延巳小人,不可使在王左右”。

甚至他们的后代还在野史之中将冯延巳诬为“南唐五害”之一。

例如史虚白曾怂恿李昇加紧北伐却被无视,一怒之下隐遁山林。

他后辈的作品《钓矶立谈》就多有暗贬冯延巳等人之言,不仅将冯延巳写成奸邪小人,甚至记载冯延巳曾在李璟面前狂说李昪的坏话。

“先帝龊龊无大略”。

“此殆田舍翁所为,不足以集大事也”。

李璟还“颇领其语”。

殊不知这对一向上孝父母、友爱弟弟的李璟来说,他是不会容忍冯延巳这样的说辞的。

且不论历史的真实细节,冯延巳生前生后,颇受党争之害,曾遭到许多污蔑非议,是可以想见的了。

3 三升三贬,都当大官

除了谗言之畏,冯延巳还有一份国家兴亡忧患的心灵折磨。

公元943年,27岁的太子李璟登基,40岁的冯延巳官拜谏议大夫、翰林学士,迁户部侍郎。

说到贬谪,许多诗人都有发言权。

比如白居易,就在《琵琶行》里发牢骚,他是天涯沦落又谪居卧病,浔阳这个破地方鸟不拉屎,居住环境极差,低洼潮湿,身边的植物呢,黄芦苦竹,极为萧瑟,身边的动物呢,杜鹃啼血猿哀鸣,相当凄惨,也没有朋友,春江花月夜竟只能月下独酌。

更为悲惨的莫过于苏轼,当他来到黄州之时,他已经绝望地认为自己永无翻身之地,作为他的同党被黜落的秦观更是写出“飞红万点愁如海”之句,痛彻古今。

但冯延巳不一样。

作为中主李璟的至交好友,估计他很难体会君心难测、命途多舛这类的心灵折磨。

他的官途与痛苦都是与南唐朝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第一次升贬与南唐伐闽有关。

李璟登基不到三年,隔壁的闽国爆发了内乱,虽然先帝李昪留下的遗策是休养生息、保存实力,但李璟还是决定趁机攻打,最终取得了胜利。

作为伐闽战略的主要制定人,43岁的冯延巳一时风头无两,被封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然而这个宰相才做了一年就没了。

因为南唐虽然灭亡了闽国,但并没有完全控制住这个地区,闽中还有残余势力,李璟派出多个将领前去清除残余,其中就有冯延巳的异母弟弟。

这个弟弟是冯延巳继母的孩子,比较冒进,去往闽地之前,冯延巳就劝他要沉稳,显然弟弟没听。

这次行动因诸将领争功而大败,不仅损兵折将,还使南唐失去了闽国的控制权,昨日的胜利一朝消亡,军事的失败与徒劳无功的痛苦沉重地压在了冯延巳头上。

这时候冯延巳的政敌江文蔚、韩熙载等人就趁机弹劾他,他为了给弟弟求情,便自请降职。

那么李璟是如何处置的呢?

他舍不得给冯延巳降得太狠,让他做了太子太傅。

而弹劾冯延巳的韩、江二人却因“言辞过激”,贬到京城外面去了。

真是把“袒护”两个字直接写在了脸上。

又过了一段时间,冯延巳的继母去世了,古代官员的父或母去世,无论担任何种官职都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三年,这就是丁忧。

古代虽有法律明令“忘哀作乐”的、“远游”的、“冒哀求仕”的都要坐牢,但因信息传播闭塞,很多士人官迷心窍,为了逃避丁忧挖空心思,为正人君子所不齿。

因此丁忧制度本身就成为一块“试金石”,从冯延巳对其继母的尊敬与对异母弟弟的保护足可见他并非某些野史所传的阴险小人。

丁忧三年后,48岁的冯延巳甫一回朝,便帮助李璟完成了另一件大事——灭楚。

由此南唐所掌控的版图达到巅峰,据有今江西全省,以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冯延巳也因平楚有功再被升为宰相。

这第二次当宰相的时间就更短了。

实际上,上次与闽交战后,南唐的国库就日渐空虚,无法再承担军备,只好剥削楚地居民,因此尽失民心,才过了八个月,楚地领土还没捂热乎,就得而复失。

冯延巳也因“尽失湖湘之地”自请罢相,又做太子少傅去了。

但李璟本人是非常舍不得冯延巳的。

过了4个月就随便找了个由头给他又升回宰相了,这一干就是三年多。

53岁的冯延巳跟随南唐朝廷来到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段,因为他们遇到了五代十国的最强霸主——后周世宗柴荣。

此人异常生猛,被后世誉为“神武雄略,一代英主”,是五代十国当之无愧的第一战神。

这样的猛人又岂是温柔秀美的江南土地可以承受的?

南唐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失去了长江以北几乎全部的领土,迫不得已屈辱称臣。

公元958年,李璟去帝号,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

他不仅将长江以北剩下的四州割让,还需每年向后周贡献数十万财物。

也是这一年,冯延巳第三次被罢为太子太傅。

可见朝廷遭逢败绩时,他常感到自责,局势一片大好时,他也与有荣焉。

正因这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南唐在政治上的纠结与失落,也就成为了冯延巳词中挥之不去的矛盾与郁结。

公元960年,南唐称臣两年后,冯延巳因病去世,结束了自己内耗的一生,享年57岁。

同年,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开启了中华民族一段新的璀璨文明。

后期的南唐内有国库空虚、党争撕扯,外有强敌环伺、虎视眈眈,冯延巳又怎会不殚精竭虑呢?

而他自己不也内无匡扶社稷之力、外有政敌攻伐之苦吗?

他个人又与他的国家何其相似!

南唐在战争中不断内耗,他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幸,他的痛苦,还有一个人知道。

若说文学史上有什么格外令我艳羡的事情,莫过于拥有一个能读懂你诗歌情绪的知己好友。

就像赵孟頫与鲜于枢对彼此书法的激赏一样。

赵孟頫在哀悼鲜于枢的诗中写道。

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

书记往来间,彼此各有得。

奇文既同赏,疑义或共析

两个人是无比投契,一见如故,书信往来,各有收获,看到奇文,互相分享,有所疑惑,一同讨论。

若不是有如此相同的兴趣爱好、如此深厚的知己情谊,白居易如何能写出“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苏轼如何能写出“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样字字血泪、饱含深情、阅者无不动容的千古名句呢?

冯延巳与李璟,正是这样的关系。

4 一生知己,君臣相得

据《江南馀载》,冯延巳为官时,经常遭到同僚的非议与弹劾,但李璟始终对他深信不疑。

江文蔚请求罢免冯延巳时,李璟说,“相从二十年,宾客故寮独此人在中书,亦何足怪。云龙风虎,自古有之,且厚于旧人,则于斯人亦不得薄矣”。

意思是说,我跟冯延巳认识二十年,以前的老员工里就他一个人身居高位,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因为我俩秉性相同,云从龙,风从虎,自古就是这样,而且我对老员工很好,不正说明对新员工也会不错吗?

这段话又再把“袒护”两个字写在了脸上。

那么李璟为什么会觉得冯延巳与他秉性相同呢?

这就体现在他们对艺术的共同追求以及不分伯仲的文学造诣上了。

《南唐书·冯延巳传》记载:元宗尝因曲宴内殿,从容谓曰:“'吹皱一池春水’,何干卿事?”

延巳对曰:“安得如陛下'小楼玉笙寒’之句。”时丧败不支,国几亡,稽首称臣于敌,奉其正朔,以苟岁月,而君臣相语乃如此。

意思是说,有一次李璟宴请群臣,对冯延巳说,“吹皱一池春水”,关你什么事?

冯延巳回答说,比不上陛下“小楼玉笙寒”之句。

此时的南唐国势衰微,丧乱不支,几乎要亡国,只能向敌人俯首称臣,使用他们的历法,才能苟活,所以这对君臣有这样的对话。

以我的个人浅见,这段对话蕴含着三层内涵。

首先第一层是非常表面的君臣二人对彼此词句的熟悉与认同。

“吹皱一池春水”说的是冯延巳所填之词《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池平静的春水被乍然刮来的风吹起层层涟漪。

这两句词一语双关,不仅将水面泛起涟漪的自然景象描写得十分有画面感,还将一池春水比喻为这位“终日望君君不至”的姑娘起伏不安的内心。

李璟说的这句“何干卿事”更多是一种调侃。

可以理解为,这点无关紧要的事情都写得这么生动,还能比喻这寄托那的,你小子怎么这么能写。

冯延巳说的“小楼玉笙寒”是李璟的《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这首词真是极美。

菡萏就是荷花,荷花已在池中香消玉殒,荷叶也已凋残,西风就是秋风,自古逢秋悲寂寥,西风为这片凄凉的碧水更添愁意。

而我呢?

我与这永在消逝的韶光、凋落死亡的花叶一样,共憔悴,不堪看。

西风愁起,细雨梦回,我好像去到了那朝思暮想的遥远的边塞,可我又依稀听到这风雨高楼之上别离的笙箫,透着彻骨的寒凉。

我有多少泪珠有多少憾恨无人知晓,只有独自一人默默倚着栏杆罢了。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两句既写遥远的梦中边塞,又写近在咫尺的小楼,既写虚幻的梦回,又写响彻的玉笙,亦近亦远,亦虚亦实。

细雨绵绵,情也绵绵,鸡塞遥遥,君也遥遥,玉笙凄凄,人也戚戚,小楼在风雨中独自伫立,而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孤立无援呢?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果然千古绝唱也。

第二层,两个人都读懂了对方在词中所寄托的对时局的感触,以及个人始终与南唐命运休戚相关的忧患意识和这份意识的难以排遣。

冯延巳的词中时常出现一种挥之不去的忧虑。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首词的第一句就已有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我心中有一份难解的闲情欲将之抛掷,可我怎会料到它竟久久不能抛掷?

它久到“每”当春天来临,我都“还”依旧惆怅。

惆怅,是一种并非真有其事的遥远的悲伤,一种似有所寻又毫无所获的迷惘。

这种痛苦是如此的难缠以至于我久久努力挣扎都无法摆脱,我只好“日日花前常病酒”,以此麻痹我的神经。

只好“不辞镜里朱颜瘦”,我打算勉力承担它,哪怕我朱颜消瘦也在所不辞。

愁情也没有打算放过我,它好像河畔的青草与杨柳一般,年年绵延不绝地、万丝飘拂地生长着。

我“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啊?

“谁道”、“为问”、“何事”,我的疑问是如此的层层延伸。

“闲情”、“惆怅”、“新愁”,我的情绪如此的回环曲折。

但我无人可以诉说,只能独立小桥,任凭狂风狠狠灌入我的衣袖。

我从白昼立到夜晚新月初升,如果这不是一份年光也无法消解的痛苦,我又“为谁风露立中宵”呢?

而李璟所提的这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不正是在诉说这种困扰吗?

这乍起的风,就是来自外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压迫感。

而被吹皱的春水,就是冯延巳久久不能平静的焦虑内心。

也许李璟是在安慰,时局如此,非你个人的人力所能挽回,吹皱一池春水,何干卿事?

你还是莫要挣扎其中了吧。

然而冯延巳却说,陛下所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其中孤立无援的心情,难道比我“吹皱一池春水”少吗?

那么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层也显现出来了,就是一种酒逢知己的庆幸感。

——即便国势倾颓,但幸而有你,还能读懂我的词句。

这三层内涵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第二层。

冯延巳与李璟都在这颓然欲倾的国势中,感到了一种世事难料、乾坤莫测、人生无常的悲哀,在这苍茫广阔的世间,个体的力量实在应用微不足道来形容。

但他们又忍不住要期待,还会不会有转机呢?

冯延巳将这种对人生时事的悲哀与暗中的挣扎寄托到了他的小词之中。

因此王国维说冯延巳之词“堂庑特大”,就是因为他在男女爱情的基础之上,又增添了人生忧患的意境。

他是通过什么来实现这一点的呢?

5 冯延巳词的兴象手法

就是在词中使用“兴象”的手段——这是决定冯延巳词史地位的关键贡献。

“兴象”是唐人殷璠所提出的概念,他的意思是说,艺术形象应具有“兴”的托物言志和喻情的作用,诗人的情感与精神要对客观存在的“物”进行统摄,使“物”与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引发超出此物形象本身的更为深远的情蕴。

在没有更深的体悟之前,我们可以暂时用融情于景来理解。

温庭筠和韦庄是不曾主动进行这项工作的。

温庭筠擅长堆砌名词,他说“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他所描写的景物通常与主人公的情绪是没有太多联系的,他的景语就只是景语。

你看“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光是欣赏这些客观的景物,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是没有主观的情绪的。

甚至即使整幅画美丽而又活泼,但是在“绣衫遮笑靥”和“玉关音信稀”两句中,我们却获知她是在麻木地等待意中人。

这不仅是纯粹的铺陈和联排,而且景与情是毫无关系的。

韦庄也是如此,他说“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比起温庭筠隐晦的描写,韦庄的词就直白多了,他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提示。

我们能够轻易知道主人公是在四月十七日想念他的意中人,因为去年今日是他们分开的日子,彼时两人佯装低头,不愿意让对方看到自己正在强忍泪水,而现在却是魂断今宵,唯有想象与永恒的月光相伴了。

这整首词都是纯粹的情语,虽然出现了天边月,但是词人没有移情其中。

综合来看,温庭筠善用秾丽的笔触客观地描绘思妇的生活细节,如她们的居住环境、妆容首饰和美貌等,韦庄偏爱直接地叙述一时一地一人之情。

冯延巳就完全不同了。

他不写姑娘们的具体面貌,不写生活中的具体细节,只在情与景之间着力,化具体为抽象,化特殊为一般,抒写的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境界。

我们来看他的一首《鹊踏枝》。

秋入蛮蕉风半裂,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绕砌蛩声芳草歇,愁肠学尽丁香结。

回首西南看晚月,孤雁来时,塞管声呜咽。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

他首先状写了一幅非常凄凉萧瑟的池塘秋色图。

“秋入蛮蕉风半裂,狼籍池塘,雨打疏荷折”。

秋风是裂风也,它像一把无情的镰刀,收割着土地上的生命。

当它割到芭蕉的时候,你们看词人是怎么来形容芭蕉的。

他用了“蛮”这个字,刁蛮、野蛮、蛮子、蛮横,芭蕉不是那稀疏的荷叶,它还有与这裂风殊死搏斗并战胜它的可能。

但是词人并没有说明结果。

从自然来看,秋天的芭蕉叶确实总是出现一道一道的裂痕。

从字序排列看,似乎“秋入蛮蕉风半裂”也可以理解为“秋风飘过强悍的芭蕉时竟然被劈成了两半”,他们是两虎相斗、两败俱伤,斗得池塘里狼藉一片。

然后他说“绕砌蛩声芳草歇”,台阶四面是秋天的蝉鸣,芳草也不如夏日时茂盛。

“愁肠学尽丁香结”,丁香花呢,一簇里总有好几朵是紧紧把自己包裹纠结起来死活不开呀,而我的愁肠是好的不学,偏偏学这个丁香花。

李璟曾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君臣二人是愁得肠子都打结啊。

他回首看到夜月高悬、孤雁高飞,寂静的夜空里词人敏锐地捕捉到那唯一能代表他心境的东西,是什么呢?“塞管声呜咽”。

塞管声不是美妙,不是凄清,不是动人,而是“呜咽”。它好像哭了,但是,哭了的不是他,而是我。

是吹者无意听者有心。

读到这里我们发现词人笔下客观的景物,全部有了他本人主观的情绪。

芭蕉不是芭蕉,而是刁蛮的芭蕉,秋风不是秋风,而是挥着镰刀的秋风,芳草不是芳草,而是疲倦得想歇息的芳草,塞外的管弦声不是管弦声,而是哭泣的音乐。

所以我们就能够发现这三位词人的区别。

温庭筠的词带来的美感是一种形式之美和联想之美,这种形式之美就包含了铺陈、包含了他遣词与章法上的功力,毕竟谁看了不夸一句真是美轮美奂呢?

我们也能通过他的词联想到许多古人的诗句,从而得到更加丰富的审美趣味。

但是他的词是比较难直接打动读者的。

温庭筠写词有一种接商单的感觉,拿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没有感情,全是技巧”。

韦庄则是饱含深情,却缺乏回味咀嚼的余地,拿一句流行语来说就是“好像情感强硬地进入了我的脑子”。

但是他们也并不是没有进行过融情于景的实验。

譬如温庭筠曾写“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不是就快要将心中的闲愁旧恨融进山月与落花之中了吗?

譬如韦庄曾写“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岂不是将对江南的热爱与向往融进了春水与画船之中吗?

但是这些词句在他们词中的比例非常之小,不像冯延巳这样给每一首词都注入灵魂。

他已经用自己的精神与情感统摄了他词中的景物。

正是冯延巳他想要挣扎,所以有了刁蛮的芭蕉。

是他被世间逼迫摆弄,所以有了无情的秋风。

是他厌烦疲倦这一切,所以有了芳草之歇。

是他久久不能走出痛苦,所以有了丁香之结。

是他想要放声大哭,所以有了“塞管声呜咽”。

客观的景物已经与词人主观的心灵融为一体。

那么词人要表达的情绪究竟是什么呢?

是什么仇什么恨令冯延巳将秋天的事物如此描写一番呢?

他说,是“历历前欢无处说,关山何日休离别”。

世间何时能够没有分离之痛呢?

我是多么想多么想与我的故人再聚,我有那么多那么多曾经的快乐,为何它们一去不返呢?

难道现如今我就再也没有知音一位,让我诉说我的忧愁吗?

你们看他的情绪是多重的、不明确的。

首先,他与谁离别呢?

与爱人?与朋友?与无可挽回的故国?还是与已然流逝的青春呢?

再者说,他恨的到底是离别,还是世间永远会存在离别这件事呢?

他苦的是“历历前欢”已经无法重现,还是前欢中的故人已经不在,还是无人陪伴自己回忆这份美好呢?

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你看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这闲情是什么呢?

惆怅是为何呢?

新愁是何物呢?

是国势的倾颓、个人的忧患吗?

是夫妻的分别、故人的离去吗?

是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寥落引发的吗?

这无关紧要,紧要的是这种抽象的境界。

他要借这些模棱两可的时空与景物传递出一种最为幽微的情感状态,为全人类遍写愁心。

这种状态和境界不是个人的、特定的、具体的、详实的,而是全体的、一般的、抽象的、普遍的。

我们发现,从古至今所有诗人(词人在此刻也统称为广义的诗人),共有一种天赋能力——那就是一往情深。

这个词语包含两重意义,一是一往,这是一种倔强、一种不圆滑、一种固执己见、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

如果你身边有人批评你执迷不悟、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同志,不要焦虑,这是对你的表扬。

二是情深,他们的深情不仅包罗万象,从对家国兴亡和对黎民百姓生存发展的普遍关注,到对蓬勃的自然、鲜活的生命、热烈的灵魂的深情赞美,从对生命意义与个体终极价值的不停思索,到对宇宙的本质与天人关系的永恒探究,更是具有能悲他人之伤、喜他人之乐、忧他人之愁的强大共情力。

冯延巳就正是在他的词中,以一往的情深,以兴象的手段,替全体人类传递着人性中最幽微、最隐秘、最难以诉说的情感。

从词史地位的角度而言,如果说温庭筠最大的贡献是将词从诗中抽离出来,韦庄是在词中加入了主观的抒情寄托,那么冯延巳就是扩大了韦庄所抒之情的范围,第一个将“兴象”之法运用在词中,进行了托喻对宇宙人生时事之一往情深的实验。

冯延巳词的第三大特点是一种向死而生的风格。

王国维称之为“和泪试严妆”,它出自冯延巳自己的词,这场景是描写一位女性,正一边流泪一边为自己化上最美丽的妆容。你看词人是多么欣赏这种顽固和痴念,这岂不正是一种一往情深吗?

这个特点表现在冯词上通常在一阵如狂风骤雨般的愁绪表达后,用宕开一笔的方式收尾,就像平静的水面回荡起的层层涟漪一般,

他在一首《鹊踏枝》中写道。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首句说的是一种伤逝之情,千万片梅花从繁茂的枝头死去,正如杜甫说,“一片飞花减去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他愁的是生命的离去,愁的是挽回的无力,除了与杜甫相同的感情,冯延巳进一步提出了更深的疑问。

梅落繁枝千万片,但是这千万片梅花,在临终之际“犹自多情”,要像雪一样随风飘转。“犹自”隐含了一种嘲讽,他在问,“梅花啊,你为何如此多情呢?”

冯延巳正如梅花一般,他问的是梅花,也问的是自己,他问的是:

梅花啊,你我为何对这个无情的世间如此充满情意,以致生命陨落时还要焕发如此动人的生机呢?

难道你不知道“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吗?

难道你不知道繁花易落、人事易分,我们这样多情生命的必然结局,就是美好笙歌的“容易散”吗?

更何况我们还要在酒醒时,承受狂欢后,仿佛骤然失去一切的无限的失落之情。

因此词人走上了一座小楼,他说“楼上春山寒四面”,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来自四面八方的寒冷,这是词人的心灵在外物上的投射。

他正是在这种极端寒冷的情况下凝望着远方,“过尽征鸿”,这个“尽”字是在表达时间之久。

结合以上的三段,词人的忧愁实在是如疾风骤雨般来临的,他忧愁于有情的生命遭到世间无情摆弄的讽刺,忧愁于宇宙的有常与人生无常的永恒矛盾,忧愁于环境所带来的闭锁感、孤独感、压迫感,他的内心是失落而又怅惘。

可是他却以“鲛绡掩泪思量遍”来结尾。

他在思量什么?

竟然思量到了“遍”也就是彻底的程度呢?

他留给了读者无限的回味的想象的空间。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痛苦找到了突围的破绽,此时此刻,他用理智战胜了愁情。

请再看他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你看他的痛苦再一次像狂风暴雨一般席卷而来,他还是在倾诉他的环境之闭锁、孤独、压迫。

“庭院深深深几许”,一连三个“深”字令他的描写更压抑了。

而且他不光是处在这样“深而又深而再三深”的庭院中,院外还隔着一片杨柳、堆着一层烟絮,房屋之中还挂了一层又一层的帘幕,数量之多可以用“无重”来形容。

人,如何忍受得了这样三层夹击的禁闭!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这里是在说,词人有一种向往,不管是人还是某种信念,总之这种代表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是在“玉勒雕鞍游冶处”,它是处在绚丽之中、处在精美之中、处在享乐之中。

而我本人,我是“楼高不见章台路”,梦想对于我而言是如此的遥远、如此的难以企及,这时常令我觉得,我不过是在一个冷漠凄清之地,做着一场繁花似锦的幻梦罢了。

除了环境之压迫十足和梦想之难以企及,词人马上带来了他第三层的痛苦,“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你看他也把他的痛外化为狂风暴雨了,此刻季节来到了暮春,时间来到了黄昏,他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是抓不住这些流逝的美好了。

但是他没有以无限的悲伤作结,而是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你看他写得太好太妙了。

我的“泪眼”从何而来,是从“落花”而来。我为我不能留住我的时光、我的青春、我的梦想而痛哭流涕,这是第一层境。

我因花落泪,也因泪问花,但是花不言语,它们只会纷纷扬扬,飞过秋千去。但你叩问苍天,苍天并不是不曾解答,只是它的解答,正藏在“不语”之中,藏在万象变迁的规律之中,这是第二层境。

紧接着是“乱红”,乱红对于这个规律的世界来说是一种异端,因为它是随风飘舞,没有定律的。

就像人类那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心理秩序却无端被外力冲散。

就像一个正方体在球的世界中生存而注定要被割掉的棱角。

宇宙以乱红尝试着一种和解,在恒定与理性之中,有点迷茫与随性的飞花,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它想要以“乱红”这纷杂的、混乱的“异端”审美来消解你的秩序与平衡被打破的崩溃,来留住你藏在棱角中的固执与有情,这是第三层境。

最后一层是“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个“飞”字用得太妙,繁花不是傻傻地跌落了,不是沉重地坠落了,而是“飞过”。

它主动地、活泼地、欣喜地飞过了代表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的秋千,它没有为过去停留眷恋,它的意思是,从容不迫地走向未知的未来吧。

你看冯延巳这些词的结构多巧妙啊,他在层层封闭的心理空间与不断堆叠的沉痛情绪中,突围了。

他用宕开一笔的形式带领人进入了一种从容的、明朗的境界。

落花的未来也许不是死去,而是“化作春泥更护花”呢?

这种收尾是冯延巳情绪的宣泄口,是希望与理智的余地,是令他不至于陷入如此迷狂的愁绪之中的绳索。

这也成就了他的词深美闳约、含蓄蕴藉、悲喜错综、向死而生的特点。

冯词的第四大贡献,是为后世词人建立了一种构成意象与情感间联系性的范式。

譬如我们刚才说冯延巳以落花构建了与宇宙哲学的联系,我们就能从许多后世的词中找到这种痕迹。

例如李煜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说“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例如晏殊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例如欧阳修说“今年花胜去年红”,例如李清照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又譬如帘、院、楼与闭锁的环境的联系。

冯延巳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李煜有“一桁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晏几道有“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秦观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凭栏抒怀,冯延巳有“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李煜有“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柳永有“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周邦彦有“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辛弃疾有“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以上所提到的诗句以及关于水与愁的联系等,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谈到各位词人时具体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

综合以上四大贡献,用“没有他就没有北宋词”来形容冯延巳也就不为过了。

当然在上承花间、下启北宋这件事上,李煜词也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他受到李璟与冯延巳词的直接影响,从幸福的颠峰跌落深渊的撕心之痛,竟然成就了词史上第一颗璀璨的巨星。

李煜的一生究竟有多悲惨?

他的词究竟有多痛彻心扉?

有趣的词人生平,硬核的诗歌鉴赏。

我是痴人陈,我下一篇文章会讲述《千古词帝——李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下一篇:没有了